图片
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系统。中文名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系统。 来 源俄罗斯。 设计型号9A52。 形 式300毫米12管。 荣 誉世界上综合水平最强的火箭炮。图片
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技术性能:服役时间1987年。人员 4人。尺寸和质量:战斗全重 43.7 吨。全长 2.4米。底盘长度 12.4米。宽 3.1米。高 3.1米。武器口径 300毫米。定向管数 12齐射。时间 38秒。单发发射间隔 3秒。再装填时间 36分钟。回旋角度 60度俯仰度 0-+55度。火控系统 PG-1M 。全景瞄准镜(PANTEL),瞄准仪 K-1。火控计算机 CBK-400。计算机定位系统 NR-50。惯性导航系统+战斗载荷 /火箭弹质量 800公斤。最大射程 90公里。最小射程 20公里。机动性底盘型号 MAZ-543。发动机型号 V-12。发动机功率 525马力。最大速度 60公里/小时。战斗载重行程 850公里。爬坡度 30°。无准备涉水深 1.1米。行军转战斗时间 3分钟。战斗转行军时间 3分钟。图片
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先进弹药:龙卷风系统采用了多种无控和末制导火箭弹。共同特点是采用了初始段简易惯性制导(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还采用姿态控制、弹体旋转稳定和自动修正技术,火箭弹的散布精度技术。通过弹上的自动修正系统、陀螺定向仪和燃气控制系统三者配合使射击精度大为提高。当火箭弹发射离开导向管后,尾端的弹翼自动张开,控制弹围绕纵轴自旋,以减小风力对飞行弹道的影响。在飞行过程中,还可通过高压气瓶推动液压动作筒控制火箭弹根据弹上传感器获得的姿态信息修正弹道。通过这些措施,可将误差控制在射程的0.21%之内:其密集度指标与传统火箭炮相比提高了3倍,达1/300×1/300,接近普通身管火炮的精度。最大射程上的横向圆概率偏差(circular-error probable ,CEP)平均为100-120米,纵向误差为220米。齐射时,1台发射车能在38秒内发射完12枚火箭弹,覆盖672000平方米的区域。虽然口径增加不多,但精度上的巨大提高使得龙卷风系统的打击威力大大增加,6辆发射车的齐射威力就相当于以往2个旅9K57飓风火箭炮的效果。按照苏联装甲兵作战教令,对于突破正面的师要予以火力、兵器等诸多方面的保障,因此对主要方向上的营加强配备,每营配2辆弹药装填车情况下可实施连续多次齐射。 在装备之初,9K-58系统仅有1种装备爆炸装药的9M35F高爆弹头的9M55A火箭弹,该弹用于攻击轻型装甲车辆、防御工事或人员,射程虽然远但杀伤威力和打击灵活性不足。为提高作战威力和军售竞争力,俄罗斯研制了不少新型号的火箭弹和战斗部,在多次国际武器展上频繁亮相,为龙卷风系统打出了响亮的牌子。 虽然从9K58到9K58-2只隔了2年多,但龙卷风系统基本都改进到了9K58-2标准。9K58型和9K58-2型从外表上看基本无差别,区别主要在弹药射程和战斗部类型上。9K58的各型弹药射程为70公里。9K58-2的火箭弹换装新型火箭发动机后射程提高到90千米,此外改进了弹上部分细节设计,进一步提高了射击准确性、减少火力准备时间。其实该设计早在苏联解体前夕就已经提出,主要是针对美军陆航和空军的前沿机场。当时第一次海湾战争刚结束,西方大肆宣扬美制AH-64直升机的作战效能,苏联庞大的坦克集群似乎在一夜间便成为废物。为了保证自己进行常规战争的核心力量坦克在战场上能顺利突击、消除其天敌反坦克直升机的威胁,必须以密集、猛烈的火力将美军直升机消灭在机场或前进基地中。合金设计局按照苏联陆军的要求设法增加龙卷风系统的射程,起初的设想是增长火箭弹体长度,增加推进剂装药量,引进当时苏联对SA-10系统导弹固体火箭发动机改进的成果,将射程提高到150千米(SA-10D型的5B55R导弹射程75公里,E型的48N6E导弹改进发动机后增加到150公里),但在提高射程的同时也必须对定向管、车体大梁、稳定千斤顶位置等进行诸多改进,权衡利弊后合金设计局还是放弃了这一设想,转而采用保守但改动量小的90公里方案。 9K58-2最常用的火箭弹是9M55K子母弹,该弹用于打击人员和轻型装甲车辆等软目标。其战斗部为72个直径为75毫米的子弹头,每个重1.81公斤,该弹配用触发引信,并有自毁装置。1门火箭炮1次齐射可抛出864枚子弹药,12-16发9K55K即可消灭1个冲击中的摩托化步兵连。为了提高反坦克能力,改进型9K55K1采用攻顶反坦克战斗部,内置5枚采用双频红外导引头的MOTⅣ-3M弹头,这是俄罗斯版本的SPBE-D战斗部。单个弹头尺寸284×186毫米(长×直径),质量为15公斤。子弹头被抛射后,首先释放降落伞以延迟下降速度,同时展开5条传感器天线,一边旋转,一边以30度视场探测1000米直径内的装甲目标。当传感器发现目标后,马上调用弹内芯片中的程序进行分析是否为装甲目标。当判明后导引头马上寻找坦克最薄弱的部位,然后在距离目标130米高处启动自锻成形战斗部形成金属射流。弹头药形罩高度为173毫米,质量为1千克,可将爆炸射流加速到2000米/秒,对30度倾角的钢板的穿甲能力为70毫米。 为了提高面积杀伤能力,9K58-2配属了2种云爆式战斗部火箭弹:9M55S和9MM55S1,用于杀伤暴露的和隐蔽于防御工事中的人员、轻型装甲车辆。S型采用单弹头型燃烧-爆破双重战斗部,S1型则为72个子母弹战斗部。两型战斗部分别重243、245公斤,炸药装填量100公斤。S型为云爆弹,爆炸时可形成3000℃高温和瞬间高压,高温区(高于1000℃)的杀伤直径25米。而S1型中云爆弹和普通爆破弹头各36个,云爆弹爆炸同时也能产生大量的破片,飞散半径达75米,对目标形成双重杀伤。 由于一次齐射投送量大,弹药内部容积大,射程也大,火箭炮是所有火炮中最适于布设地雷的,9K58-2装备了2型布雷型火箭弹。9M33K3型反步兵布雷弹内装420枚PFM-1型反步兵地雷,12枚齐射可建立阻滞步兵营级别的雷场。9M33K4火箭弹用于远程投送反坦克地雷,每枚火箭可散布25枚PGDM型普通反坦克底装甲雷或16枚智能反侧甲雷。反底装甲雷重4.83公斤,装药量1.83公斤,反侧甲雷重8公斤,装药量2.3公斤。为了防止阻碍自己部队攻势,2种地雷都设有自毁程序,投放后16-24小时后将销毁。这个设定颇有意思:按照苏联装甲兵教令,24小时内加强坦克师最多可突进50-70千米,恰好是9M33K4的射程远界,当时苏联人计划除了用9M33K4来阻滞北约军队进攻外,也准备在发起冲击前投放到对方浅近纵深,对敌形成“地雷合围”,彻底切断退路,以便聚歼,一旦突破成功,按照计划,24小时后苏军先头部队也将到达自己布放的地雷区,此刻自毁清除出通路,正好便于发展胜利。这种不给敌人留任何后路的夺命套路也只有强调连续突击、坚决消灭敌方所有战斗实力的苏联才敢用出来。苏联解体后,其军事思想继承者俄罗斯军队虽各种新思维层出不穷,可骨子里还是苏联红军时代那些强攻猛打的套路。所以龙卷风系统已多次改进,可9M33K4只增加了投放反侧甲雷功能,普通地雷模式没有丝毫改进。而印度在洽谈9K58-2系统时提出所配的9M33K4在发射前应能据需要取消定时功能,因为骨子里继承了英国军事传统的印军认为“将敌人置于无法逃脱的死地并不能帮助消灭对方,反而可能伤害自己”(这实际上就是孙子兵法中的“穷寇莫追”)。 除了增加射程外,龙卷风M的新火箭弹还有两大改进。一是惯导系统精确度更高,主要是以激光陀螺取代了以往的机械式陀螺仪。在90公里射程上的纵向偏差由220米降到大约90米(CEP暂未公布)。另一是无线电中段指令制导,可在火箭弹飞行中途由指挥系统的车载弹道雷达进行监控,发现误差超过允许值马上发送指令纠偏。但介于经济原因,两种飞行控制方式均未投入实用。俄罗斯BM-30龙卷风式火箭炮系统。龙卷风”是继“喀秋莎”、“冰雹”后,苏联/俄罗斯研制的第3代火箭炮系统。“喀秋莎”二战时名扬世界。“冰雹”火箭弹的稳定器结构技术广为传播。“冰雹”装备了56个国家的军队,影响程度仅次于AK-47步枪。但很快,“冰雹”的世界领先地位被美国的M270火箭系统超越。M270的射程虽与“冰雹”相同,但自动化程度超过了“冰雹”。M270系统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显示了威力,冲击了市场。俄罗斯岂甘落后,尤其是在发明多管火箭炮的地方。终于,俄推出了BM-30式“龙卷风”新型齐射火箭系统。最新改进:俄罗斯的新陆军从苏联红军手中继承了强大的武备力量的同时,也传承了红军时代依照前线火力支援计划(包括空中打击力量)进行预先火力支援的死板模式。为了打破这种体制和观念,建立西方陆军式的“应召支援”体制,提高火力打击的灵活性和实时性,俄罗斯陆军不断发展各式精确制导炮弹、炮射导弹和其余精确制导武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俄罗斯陆军火箭炮系统中最优先发展的龙卷风系统也得以多次改进,对外军售称龙卷风M系统。为了提高获取战场情报能力,使单车也可进行远程目标侦察,龙卷风M配备了火箭弹投掷式R-90无人机,该机全重45公斤,装载于标准300毫米火箭炮弹内,发射初始段和普通火箭弹无异,当飞行到弹道最高处时弹体前后级脱离,后段火箭发动机抛弃,前端无人机段中部和后部的折叠式弹翼自动张开,由脉冲式喷气发动机推动按照事先指定的方向飞行,续航时间达到30分钟,最大飞行高度9000米。无人机的导航可依靠俄罗斯的Glonass卫星定位系统或美国的GPS系统,也可采用双G模式,同时还有备份的惯导系统。抵达目标区域后R-90自动进入盘旋,弹上陀螺稳定摄像机进行光学/红外双模侦察,根据需要也可以采用红外/紫外或单一的毫米波模式。可测定70公里范围内目标的精确位置。R-90最初设计于苏联时代,传输数据率受限于当时电子技术水平无法实时传送图像,但经过10余年的技术进步,当俄罗斯向印度推销龙卷风M时正式投产的R-90已可利用数据链实时传送信息。团指挥官可在饲养笼指挥控制车上观看、处理信息,并改变无人机的航向。 为了提高饲养笼指挥系统的效能,让指挥车能实时确定火力单位的位置,便于协调火力、指示目标。龙卷风M系统的每部发射车上都加装了双G系统,驾驶室和操纵舱内均有电子地图系统可提供高精度行军指导和阵地定位。进入战斗位置后,操纵员可将发射车的坐标、海拔等输入弹道计算机,然后利用甚高频电台以伪随机码加密发送给指挥车。同时,电子地图导航系统和C3I系统的配合也可使发射车和装填车的配合更紧密,无论昼夜晴雨、风霜雾雪,都难以影响发射车及时通过数传系统告知在后方地域隐蔽的装填车自己的精确位置,这样可减少无防护的装填车暴露在敌人面前的概率,也能提高火力密度。装填车可在为发射车补充弹药后迅速离去,回到后方补充下一批次的12枚火箭弹,然后再按照发射车的新“地址”前往新的阵地。如此有序的运作,恰似国际大型物流企业的“最佳路线”配送方式,效率极高。 从上述可以得出,龙卷风系统是世界上正式列装的炮兵武器中射程最远、威力最大、精度最高、性能最先进的多管火箭炮。虽然系统还有进一步改进的余地,但是受俄罗斯军费匮乏的影响,在未来很长时间内它都将作为俄陆军远程打击火力的主力。pingpu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